《火车上的女孩》读书笔记
火车上的女孩
看完第一本书,严格来说,应该是半本,因为去年已经看了前面一小半,上一次拿起这本书时,还是去年夏天,我还记得那时我正在去厦门的飞机上,空姐给我送来一个印有山东航空的书签,但我只看了15分钟便睡着了。
这个故事的角色一共也不到10人,但并不影响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。看到最后,让我想起不少国外的一些惊悚悬疑片,就是那种套路,一点一点的发现疑问,你不断的揣测,不断的怀疑,又不断的否认,直到最后,结局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人,那个偷偷潜入故事中的配角,在另一场惊险的意外中暴露出来。
也许是因为国外小说独特的表述方式,或者是因为他同时以多个人的日记来表达,又或者是外国人名总是让我混淆,我时不时都会陷入到一些混乱中,需要停下来或是在休息的时候再次回想故事中的情景,把分散在每一个角色中的一个又一个碎片连接起来。
让我再次回顾一下这个故事。
瑞秋因为酗酒已经被公司炒鱿鱼了,只能暂时寄居在一个耐心的朋友家,并且假装还在上班,每天乘坐火车往返在公司和寄居的家中,每天在火车上看着抛弃自己的前夫和顶替了她位置的第三者,同时留意到他们的邻居,恩爱的两夫妻,她把他对幸福的憧憬都寄托在这对夫妻身上,像对待偶像一样仰望他们,直到有一天,她看到其中的女主人在家里和另一个不认识的男人接吻,紧接着,又收到女主人失踪的消息,他的偶像倒塌了一半,更重要的是他对幸福的寄托又垮掉了,她必须去搞清楚这件事情,同时挽救他另一半的偶像。
安娜,那个第三者,在插足别人的婚姻后,享受着自己的幸福的同时,也忍受着他的领土上以前的主人不断的纠缠,甚至快要变成以前的瑞秋,那个被抛弃的女人一样,酗酒,多疑。最后,当她终于意识到这一切都是虚幻的,她和瑞秋不过都是被欺骗的小绵羊,她还是鼓起勇气,亲手毁掉这个骗局,避免自己变得像瑞秋一样神经兮兮。
梅根,就是被杀的偶像,一个以前有过很多过去的女人,做过站街女,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让她死在了自己的怀里,最后终于找到了他的归宿却还是不能收回他放荡的心,直到最后怀上第二个宝宝,正当他要“改邪归正”时,却被那些之前留下来的扯不清的关系害的丢了性命。他失去了家人,和一个男人安顿了一段时间,生下了一个宝宝,但男人并不能守住他的幸福,女儿死掉之后,男人也离开了他,他又来到现在的男人身边,却又受不了一成不变的生活,和邻居寻找刺激,在心理医生进行沟通时,又忍不住和心理医生搞在一起,她总是这么随性、放荡,最后,为自己的放荡承担了巨大的责任--死亡。
故事制造悬念的一大方式,就是通过瑞秋酒后失忆,每一次他想起一点回忆,就会解开一点悬疑,毕竟整个事件中,他看过最多的线索,但总是迷迷糊糊,整个故事也因此让人看起来总是迷雾重重,就连她自己也是这样,读者跟随瑞秋不断的探究,回忆,抽丝剥茧,直到最后,瑞秋全部都记起来了,读者也顺着瑞秋的意识,发现了真相,同时,自己也完全放下过去的身份,放下对自己的否认,重新开始了生活。
整个故事就像是一部电影,开头一个不起眼的疯子,看着一片美好的景象,随即一个惊雷打破了这一切,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,这个疯子用了各种手段,欺骗,诱导,有时甚至让人觉得他真的就是一个无事生非的疯子,但随着事情的发展,作者又给我们看到一些隐藏着故事之外的线索,又给我们看到故事之外的其他故事,故事中的角色逐渐饱满起来,故事的脉络也逐渐清晰,最后真相揭开,在一个紧张刺激的环节中,再把整个故事完整的述说一遍,坏人收到了应有的惩罚,主角也从对自己的怀疑中解放出来,然后,故事在一片平静中结束,就像一个完整的故事片一样。故事看完了,并没有什么需要多想的。
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,故事里的角色丰满鲜活,其中的相互关系复杂多端,如果要我来构造这样的故事,那还差的很远,不过这个故事除了其构思的巧妙我无法做到之外,有几个地方也许可以学到,或者总结到。
坏人不是关键人物
人总是捕风捉影,然后根据他所掌握的部分信息去揣测事情的原委,现实中的人是这样,故事中的人也应该是这样。悬念不让人猜透,故事才能继续讲下去,每一次读者发现他的猜测都是错误的,才会引导他们继续往后看,去寻找真正的结果。为了不让人识破悬念,最容易的就是这个人一直不会出现,或者只是很少的出现,才会没有人往他的身上去怀疑。
在整个故事中,我们怀疑梅根和心理医生跑了,怀疑她自己一个人隐居了,怀疑她被自己的丈夫杀了,甚至被自己的前夫杀了,但就是没有怀疑被汤姆杀了,因为没有任何他和汤姆之间的事情在文中提及,直到故事只剩下最后的1/5。
读者通过主人翁的探究和回忆,去发现梅根做过的事情,当她终于发现一个关键的线索之后,同时也有节奏的以梅根、安娜的身份表达把信息表达出来,就好像有意在挑逗读者的想法:说不定就是他的丈夫杀了她,他的丈夫快疯了不可能杀了她,果然还是和心理医生有关系......
中间还用红衣服的男士来诱导读者的想法,把无法落地的怀疑落到这个同样无法识别的陌生男子身上。
顺理成章的作着自己的事情的汤姆才是一直陪在身边的凶手,多么可怕,多么熟悉的场景,但每次都会让人中招,这就是讲故事的艺术。
新的情节和线索同步推进
就像在调查一宗案子,每每发现一个新的线索,都能引出一个新的情节,背后又展开出一个支线的故事,然后离真相又近了一步。
同时,作者也适时的,通过不同的身份,把每一个支线故事讲明白。
梅根的情人,梅根的旧友,梅根死去的孩子,梅根现在肚子里的孩子,每一个人都在前文中有说明,但都不点破,再在另一个地方,这个悬念花上句号。
一个有一个的新线索和情节,才能让读者保持新鲜感,画上一个问号,再画上一个句号,同时产生一个新的问号,读者的心绪在这一个一个的循环中被牵动。这也是讲故事的艺术。
猜不透的悬念
失踪,是独字隐居,还是私奔,还是被害?失忆,是真的发生过,还是幻觉,还是真假参半?这些本身就模棱两可的情形是作者打造悬念的一大方式。他像是一个打满油的转盘,只要在故事中稍加提点,就可以将读者的心绪来回滚动,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,也是被各种电视电影使用的套路,你要有足够的技巧,你就能够随心所欲的转动这个转盘,只要你讲的故事够多,你就能在他们猜到你故事的结尾之前,猜到他们在猜什么,然后在他们快要追上你的故事的时候,再次转动一下转盘,让他们晕头转向。
故事中的红衣男子、心理医生不过都是转动这个转盘的拨片,作者利用这些角色的出现,转动故事的发展,引出巨大的线索,或者说,把失去的记忆找出来,同时,干扰读者的想法,让我们落空的猜疑暂时寄存在这几个角色之中,这也是讲故事的艺术。